欢迎光顾!天一少儿英语为您提供原版进口教材、学生用书、老师用书和其它配套产品。

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

  随着国内疫情趋于平稳,学生的学习又重新从线上回归到学校,家校共育面临的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家校矛盾也呈现突出之势,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家长“退群”现象。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本期现教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学校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邀请专家、校长分享教育智慧。
  
  
  
  家校共育有三大途径
  
  
  
  全疆发(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各种不确定性,让不少学生、家长产生了焦虑和不安。可以说,厌学、两极分化、亲子矛盾等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表现得那么严重。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如何有效地服务、指导家庭教育?我认为, 学校需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避免家校矛盾。
  
  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创新指导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新型家长学校。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家长介绍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处理。同时,依托社会心理机构或聘请心理专家,对学生、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培训,对个别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服务。此外,传播、训练新型家校共育理念、方法、资源、技术和手段。
  
  二是组建新型家长群。借助微信、QQ等通讯工具及时传播国家政策、学校安排、课程要求,实现家长与教师的及时沟通,以及相关育儿经验的共享。
  
  三是开发家委会新功能。挑选有热情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疫情管理与指导,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规划、志愿服务、校本课程和学生管理。据此,梳理优秀家长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
  
  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
  
  
  
  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后疫情时代,家校矛盾相对更加突出,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由居家学习转变为开学以后在校学习,家长焦虑的心态没有及时转变过来,因为作业的问题导致了家校冲突,甚至出现了家长“退群”问题;二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越来越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必须改变原有的办学行为;三是随着教育评价方式的变化,在社会满意度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中很容易被一部分家长所“绑架”,变成所谓的“社会诉求”,进而影响国家的核心教育政策。
  
  针对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以我校实践为例,有几个建议:
  
  一是制定家长标准,对新入学的家长进行培训。我们在学生入学前就为家长下发“家长标准”,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主张、想法和理念。然后还要对家长进行开卷考试,通过多种形式统一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共识,共同前进。
  
  二是加强家校共育过程的联合。玉泉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学期有三次家校交流的机会,即开学初、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后我们把家长请到学校,然后老师给家长汇报班级情况、学生学业情况等。及时的家校交流,虽然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负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来自家长的压力。
  
  三是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事务。只有参与,才有理解,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的家委会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级,同时还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家长督导专业委员会、家长调解专业委员会、家长膳食专业委员会等,让家长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把家长变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
  
  家校协同要实现相互补位
  
  
  
  白纯舵(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校长):一个人的品格养成,“严私德”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家庭即是“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对生活习惯的养成、伦理教养的养成都具备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更是脾气性情、人格修养的“真实较量”,疫情时期既是家庭教育的时机,更是对家庭教育的巨大考验。
  
  家庭教育也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家长对于孩子既要有要求也要有行为矫正,自身的“言教与身教”更是毋需多言。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地方,在知识传授、培养公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学习”“我应该做什么”“我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唤醒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
  
  谈到家校协同育人,现在的问题是:一是无论家长还是教师,要面临的总体教育任务都呈越来越重的趋势,大家都容易希望对方或他人能分担自身的任务。二是家长和教师需要从事的具体教育事务也越来越多。三是导致前两个方面的困境进一步激化的一个因素是,家长和教师退让的空间都越来越小。
  
  所以, 家校协同育人要明确各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能让步和哪些方面不能让步,如何不越位又相互补位。 当前的家校双方需要在共同面临的新环境上达成共识;需要更深理解双方各自的新优势和新缺陷;更开放地配合对方争取更多方面的支持;更精细地在具体行动上筹划配合方式。
  
  家长教师协会架起家校连心桥
  
  
  
  孙会芹(北京市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校长):学校2016年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下设组织策划部、家校联络部、志愿者管理部、后勤保障部。家长教师协会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二是家长给予学校全方位的支持。
  
  例如, 后疫情时代,家长教师协会针对家长群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帮助学校摸清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主要问题包括:孩子普遍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静心学习;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生活学习散漫,做事拖拖拉拉;面对高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家长无从下手。有了这样的调查,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家长教师协会下,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指导家长合理化解亲子冲突和家庭矛盾。同时,聚焦一些问题家庭和问题学生,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本学期,学校开发了家风家训系列微课,内容涵盖家风家训文化传承、家庭生活美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等各个方面。一节微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方便学生、家长一起观看。
  
  同时, 家长教师协会还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从家长的角度提供家庭教育的生动案例。一是让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组建家长学习共同体,共享学习资料。这样,对于出现的问题家长也可以互相讨论,分享经验,引导更多家庭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
  
  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育人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蔡瑞山(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校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面临着客观挑战,如农村校留守儿童居多,多为隔代长辈抚养,住宿生较多等。这些情况导致了不少学生家长不能够,或者没有能力全程参与学生的抚育。
  
  学生是属于家长的,属于学校的,更是属于国家的。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上,家长和学校有必要积极协作,而不是相互指责、埋怨。我们认为, 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也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情感方面,而是家校双方应有深度思想碰撞,从而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逐步达成一致。
  
  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日益迫切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激励性评价,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首先,学校要多提供给家长能够参与的育人机会。第二,邀请家长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任务单,激发家长参与育人的热情。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六年的特长发展规划,让农村家长关注并支持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学校指导农村学生的家长、隔代长辈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寄宿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尽管没能陪伴学生身边,也能实时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理解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目的。最后,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委会成员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家校双方携手合作、互信互利的良好局面。
  
  要把培养家长纳入学校职责中
  
  
  
  景文忠(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校长):育人,需要家长和学校一条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那么,怎么能够做到呢?我们主要依托的就是家长学校。从家庭学校来指导服务家庭教育,首先要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富有教育的职责,也是一个成人学校,开办的目的就是要使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这就需要给家长学校设计一系列的相关课程,而且课程授课方式、授课老师来源等尽可能是多样的。
  
  家庭要和学校形成合力来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提出了学校在工作当中的三个方面,党组织建设、校本研修和习惯养成。从家庭来讲,家长需要和学校一起做学生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健康习惯等。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两个校区,承担三个学段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贯制学校,如果能把学生的习惯养成系列设计,把家长学校的开展整体设计,那将对学生发展产生更大更好的影响。其实,学校还承担了一个不是很显性的责任,就是社会责任的培养。 从这个角度考虑,要想让学生成长得好,学校要把培养家长纳入自己的职责当中,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当中,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当中,让这条腿不能瘸。同时, 持续、系统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和学校真正形成合力。学校事、老师事、学生事,没有小事,这就需要我们把事做好,要目标明、规范管、主动干、抓好落实。
  
  回眸冷思 梳理诊断 携手前行
  
  
  
  裴艳萍(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中学校长):后疫情时代,学校如何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这个主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回眸,疫情带来新挑战。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很大挑战。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主动求变,很快有了强有力的应对。与此同时,家长也面临学生居家学习后家庭教育和居家学习生活方式的挑战。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在心理上是迫切的,但是在能力与方法上是茫然的。个别家长在教育上表现出或简单粗暴或关心过度或放任自流等现象,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更充满了期待,特别盼望“神兽回笼”。
  
  冷思,架起“云”桥梁。当看到家长的茫然和期待后,学校迅速以班主任为纽带,通过家校群,建立起家长和学校、家长和家长、家长和学生的联系;通过云沟通、云家长会,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家庭亲子活动,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增进彼此理解。
  
  展望,携手前行。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梳理在疫情期间家庭教育的问题、需求、经验,进而聚焦问题,找准根源,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借助专家资源,建立系统课程;借助多种渠道,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全社会参与,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有效沟通让家庭教育富有“温度”
  
  
  
  梅红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校长):后疫情时期,家长的集体焦虑大多集中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种情绪短期内无法消失。因此,在组织家长会前,学校根据干部“包年级”“包班级”策略,承包干部集体“备课”,将“如何积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化解家庭情绪压力”等进行专题研究,寻找有效措施。 在家长会中进行有效“沟通”干预,使家长“有苦能言”,让焦虑得以释放。
  
  家长会前,学校通过电子邮箱开展“我的教育烦恼”匿名征集活动,将家长的困惑、消极情绪等进行梳理,并将这些“烦恼”通过案例的形式“公布”给家长,打消家长疑虑,并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此外,学校还向学生开展“居家‘囧’事儿”征集活动,从孩子的视角发现和反映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矛盾, 让家长“照镜子”,看清自身问题,建立正确认知。
  
  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共读、共享运动、共同劳动、共写(绘)等亲子活动套餐,增进亲子沟通;结合学校“美丽教育”办学特色举行“四美”表彰活动;疫情中和疫情后学校组织开展“美丽少年(儿童)”“美丽家长”“美丽书房”“美丽家庭”表彰评选活动, 为家长和孩子树立可见、可学、可做、可行的共同目标。
  
  后疫情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既面临着“危”,也蕴藏着“机”,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坦言面对,深化沟通机制研究,让家庭教育富有“温度”,才能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打开大门办学校
  
  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赵玉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副校长):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一直提倡把学校大门打开,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并且有组织地协助学校教育。 如何把家长的力量组合凝聚起来成为学校办学必须思考的命题。
  
  2019年的9月,回龙观育新学校小学部率先成立了家校教育共同体。学校克服各种困难, 在校园内专门设立了一间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办公室,以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同心同向同行,最终实现教师用心、家长关心、学生开心的三赢局面。
  
  家校教育共同体组建初期,学校通过公众号宣传、海报宣传等方式,鼓励家长自愿报名,最终经过班主任推荐、情况了解以及德育处面试,选择了48位家长组成了第一届家校教育共同体,并分别进行了委员长、组织部、学习部、宣传部、专家讲师团等职务分工。
  
  分工明确之后,家长们一起参与推动了学校的很多工作。比如充分利用电教和网络教育手段,组织家长多渠道学习,帮助家长深入细致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方法。再比如,家长开放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或班级的有关活动。此外还提供一些家庭教育咨询,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教育水平。
  
  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家长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思想共识、目标共同、信息共享、行动共振、责任共担,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将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家校共育 从“情通”到
  
  “理通”再到“法精”
  
  
  
  梁佳煜(北京十二中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家校共育工作是一个从情通到理通,再到法精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即生长的理念。
  
  第一,从情通到理通,生长着家校共育的情感。如果想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先要给家长提供层层的保障。比如疫情期间,十二中附小除了运用市区提供的直播资源外,还依托于第三方平台科大讯飞的技术支持,开展网络直播课资源共享、作业提交后台数据统计、微信群学生自主活动等工作。学校开发的校本评价手册《我是小小爬山虎》也使得家校共育在评价上有了抓手。后疫情时期返回学校上课,学校还组建了层层的价值体系引领,比如影子伙伴帮扶工程,最美教师、最美团队和最美家长评选等。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家访和线上家访、热线约谈主管等机会,随时随地为家长提供理论上支持。家长教师协会成员也有很多参与集团家长夜校的培训机会。
  
  第二,由理通到法精,生长着家校共育的理念。家长会作为加油站,让家校共育能够得法。每次家长会,校长司学娟都会与家长分享她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学校制定了公约,比如微信群的公约,让家校共同清境。学校还利用每一次家校的矛盾冲突,与家长及时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家委会和年级组决定权,实现扁平化管理。
  
  第三,由内生到外展,让家校共育形成正能量。学校在合理运用家长资源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学校还将资源开发分类为:经验型家长论坛,专家型家长课堂,义工型家长服务。同时,学校依托骨干班主任工作室为家长提供服务型家教支持,由班主任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构建家校共同体文化
  
  
  
  蓝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对于学校来说,受到此次疫情冲击严重的首先是课堂教学。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部分线下教学优秀教师的课堂反倒不是线上课堂最受欢迎的。线上课堂最受欢迎的是那些能够迅速接纳变化的老师。他们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居家自由的状态中抢夺过来。
  
  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得不思考要赋能家长的问题。 赋能家长不是把学校教育的责任给他,也不是把学校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给他,而是赋能给家长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教育智慧的能力,赋能给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一个顺畅的温馨和谐的亲子沟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替代不了的,但是学校是可以做引导的。
  
  疫情之前,部分校长并不重视家校关系,但是疫情的到来将家校关系推到了前面,家校关系成为教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专家想给家校厘清一个边界。但在我看来, 家校关系的边界是厘不清的,因为双方共同负责孩子的成长,疫情的发生导致两者的边界更加深度融合。但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就是学校要与家庭同心同向地同行,要架起一座新桥,双方构建一个共读共享共同生活的共同体,构建共同体的文化,让这种文化作用于家校合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我们发挥家长的作用要考虑到家长中的弱势群体。疫情给不同的家庭带来不同的影响,学校要了解家长真正需求,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我们提供的服务、支持和帮助。我们在为家校关系中的班主任、老师、家长等各个角色赋能的时候, 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并且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
  
  育人不是育家庭的人,也不是育学校的人,而是育一个社会的人。我无数次向老师、家长呼吁,把孩子还给他自己。孩子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美丽的自己,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用各种方式来做一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些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借助家校关系深度融合的后疫情时代提供的契机,来提供给家长,帮助家长成长。 育人理念改变之后,家长焦虑就缓解了。
  
  后疫情时代学校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就是营造共同体文化。在这个共同体文化中我们要重视两种力量,即班主任的力量和父母的力量,获得他们的理念认同,就能够顺利地营造出一个家校合作的和谐氛围,落地家校各自承担的教育使命和责任。
搜狐教育

更多内容

姓名

地区

电话

邮箱

QQ: